信鸽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萧红故居(民国洛神的纪念馆)

日期:2024-12-12 09:35:48     浏览: 100

曾经听过许多人这样说:还没来到呼兰小城的时候,就知道有一部作品叫《呼兰河传》,有一位作家叫萧红。总能把黑土地、呼兰河、女作家连在一起,并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古老文明而又神奇的这方水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情的向往。


正是这条出色的河养育一位出色的女儿萧红。萧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1911年6月1日出生于呼兰小城张家地主大院,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生命中走过了31个年头。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为祖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珍品,她的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了现代文学经典,萧红被誉为“别具匠心、独具风格、高产多才的乡土文学作家”、二十世纪末中国两大才女作家”、“中国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故居纪念馆地处松花江支流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30公里,哈罗公路由此经过,乘车可在公路大桥、火车站、会展中心乘坐551、552、553路线路车,呼兰老城区第一站下车就到。萧红故居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北方独特的一角,留下了女作家萧红童年的足迹,是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A级旅游景点。萧红影响蜚声中外,纪念馆每年接待游人18万人次。







呼兰河水源远流长,寄托着女作家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呼兰小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呼兰,满语“烟囱”的意思,意为很久就有了人烟。萧红在她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家乡是多么好呀,黑土是宽阔的,粮食是富足的,有顶黄的金子,有顶亮的煤,鸽子在门楼上飞,鸡在柳树下啼着,马群越着原野而来,黄豆像潮水似的在铁道上翻涌。”

萧红故居纪念馆由故居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共计面积为9175平方米。萧红故居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2007年恢复了故居原貌,全貌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张家(萧红家)主人居住,西院长工佣人居住,萧红笔下的王大姑娘、冯歪嘴子、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就居住于此。



故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物都写到了《呼兰河传》中。远远望去,整个大院被灰色的院墙包裹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的凄美故事。

这里是女作家萧红出生并留下童年深刻记忆的地方,这里的自然规律和风土人情为她的文学成就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她虽然不堪忍受禁锢,为追求光明自由而愤然出走,但在独处他乡的生命最后时刻却对这里产生了无限的眷恋。





萧红故居正门门楼里侧“康疆逢吉”匾额,是民国十六年5月20日萧红祖父张维祯80寿诞时时任县长陆克遵、审判庭长郭席珍率地方各界人士赠送,并附匾额对联为:"耄壺堪钦林下优游乡望重,言行可表家庭和乐子孙贤”,萧红故居院中心圆形小广场矗立萧红塑像,全高2.47米,体宽0.83米,表现的是萧红在呼兰河边到潜水湾头静静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手擎一支钢笔正在阅读书籍的情景,从她深邃的眼神中也反映出萧红以笔做刀枪对黑暗的旧势力充满挑战,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深刻含义。



进院右侧是东厢房,这里是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描写的有二伯居住的地方。此房是在萧红祖母去世之后萧红生母姜玉兰主持家务时建成的,曾经用于存放粮食,后来有二伯就住在这里。如今的东厢房是对游人开放的展览室,首先看到的是萧红一生走过的路线图,从这个路线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女作家一生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最远还曾到过日本的东京。





萧红原名张秀环,后改为张乃莹,祖籍山东莘县。远祖张岱乾隆年间闯关东到了里,当时张家有一大家族的人,有好多土地和作坊,家大业大非常兴盛。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曾在呼兰、巴彦等地担任教育督学。萧红当年由于不满他的封建阶级思想而与他产生分歧,离家出走。萧红生母姜玉兰在萧红9岁时因病去世,同年12月,父亲又娶梁亚兰,所以幼年的萧红尝尽了人间的冷暖。她曾在散文中这样写到,“九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尔打碎一只杯子他都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父亲看人的时候,眼睛都是转了弯了。”但是她却深得祖父的宠爱,祖父时常给萧红讲故事,教她背古诗,所以萧红从小在祖父那里就得到了很好的文学熏陶。



在萧红故居东院北侧有一菜园,是萧红笔下的后花园。这里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种植着各种蔬菜和花草,是好多文人墨客非常向往井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人形象地把后花园比做萧红童年的“百草园”。“往祖父的草帽上插花”、“把谷子当成了狗尾巴草锄掉”、“趴到大酱缸帽子底下睡着了”等故事都成了她作品《呼兰河传》中的经典片段。有“我”和祖父为主角,以美丽的大自然为背景,交融成一幅经久不朽的画卷展现世人面前,此时的后花园便成了故居的主题和亮点。



萧红纪念馆紧邻萧红故居西侧,是2011年6月6日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的,建筑面积为2050平方米,分地上地下两个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展馆外观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庄重,也是灰色为主,与故居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阶梯似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房盖好比翻开的著作,墙面的青砖仿佛一本本耐人寻味的书。这里浓缩了整个萧红一生的经历,有文字,有图片,有萧红用过的东西和珍贵的手迹,以及和当时进步作家的合影照片。声光电一体,既有现代文明又古朴典雅,每天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室内布展为沈阳9.18纪念馆设计制作,展出照片、字画200余帽,陈列萧红原物书箱数十件,立体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萧红的生平事迹和深刻文化思想内涵。





展厅分几个大主题和一些小主题,图文井茂地以萧红坎坷不凡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以独具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为精髓,以萧红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为闪光点。还有电子微展馆,只要扫描二维码,用手机就可以360度视角参观全景,并带有场景配音解说。进入展馆,前言设计独特,一本翻开的书上印有萧红的生平简介,还有一支盛开的玫瑰,代表着萧红在黑土地独自绽放美丽,与人共享芬芳。前言后面是萧红全身立像,背景为静静流淌的呼兰河水,夕阳西下,把河水映衬得无比美丽,再现了”火烧云“中的景象。



“呼兰河畔”,记录了萧红的童年和家事,儿时的小萧红和祖父在后花园中的耕作,一个微缩的小景观,展示了萧红童年最美的画卷。求学之路记录了萧红从小学到中学不同时期有价值的图片。正如萧红散文中写到,“呼兰河是我故乡的河,河上有船,但不是很多,河的对岸,是一片柳条林,再往远处,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没有人家,没有道路,没有声响,我,就出生在这小河旁的呼兰小城“漂泊岁月”,1931年秋,20岁的萧红离开了家,在荆棘密布的人生旅途中漂泊,执着地寻找着自由和真爱,并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此后十余年间,由于日本侵华战火的蔓延和局势的动荡,萧红不得不流亡迁徙。她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西安、重庆、香港等20多个城市停留,看到了战火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了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也结识了许多中外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对她的思想和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文坛崛起”,1934年11月,萧红和萧军来到了中国文化中心上海,结识了一代文学巨匠、进步青年的精神导师鲁迅。在上海这段时间是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收获最大的时候,也是人生中最温暖的时刻。经鲁迅先生的积极推荐,萧红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开始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下,由鲁迅作序出版了成名之作《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离乱流徙”,1938年初,应李公朴的邀请,萧红与一些进步作家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与萧军分手,与端木蕻良去武汉结婚。再只身去重庆。在去重庆的码头上萧红几次跌倒又爬起,后来她干脆躺在地上反倒很平静,“我干脆死掉算了,可死掉又有什么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梦回呼兰河”,1940年初,经过三年的创作,萧红完成了她的经典佳作《呼兰河传》,此时她想家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她这样的一个小主人终因命运坎坷,积劳成疾,战争年代客死他乡。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 金鱼花怎么养(喜欢金鱼吊兰不会养,教你几个绝招)

    金鱼花怎么养(喜欢金鱼吊兰不会养,教你几个绝招)

  • 安徽九华山纯游玩一日旅游攻略

    安徽九华山纯游玩一日旅游攻略

  •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考什么证(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如何获取证书?)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考什么证(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如何获取证书?)

  • 蚌埠五河:大巩山的夏天

    蚌埠五河:大巩山的夏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