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长沙铜官窑出土了一组写满诗文的瓷器,关于这些瓷器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唐朝。瓷器上写的内容则十分丰富多彩,有反映相思与离别的,有反映心情苦闷失意的,还有反映边塞战争的,诸如此类。
然而,在这些布满诗文的瓷器里,有这样一件瓷器,它瓷身上所题的诗文格外引人注意。瓷器上的诗句是这样写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我恨君生早,君恨我生迟。
那么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无人知晓。因为制作这件瓷器的陶匠并未在陶器上面书写作者的名字。不仅仅是这件瓷器上的诗文没有书写作者名姓,所有在这次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写有诗文的瓷器,均未写明诗词创作者的名姓。
于是乎,就有人猜想这些诗的来源:这些瓷诗或许是制作这些瓷器的陶匠本人将自己生活中的所想所感抒发出来,并且将其记录在这些瓷器之上。又或许这些诗是当时街头巷尾大肆传播流行的歌谣,陶匠将其书画在瓷器之上,既能将这些优美词句保留,又能起到装饰作用。
但,不管这些诗句的真实来源如何,它都向我们最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感。尤其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一诗,更是阐述了当时的人们对待“忘年恋”所保留的态度。
这首诗大致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代表了诗句中的“我”的主观想法,即“我”喜欢的人与“我”的岁数差距太大,多么希望“我”和他能够出生于同一年代,这样即使“我”到了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也不会就此老去,这样他也就能够多在人世间陪伴“我”一些年岁了,而不是早早的离“我”而去。还有一层意思是来自当时的人们对待“忘年恋”的客观看法影响了诗文中的“我”的想法,即“我”认为如果“我”与自己喜欢的人能够同一岁数,那么“我”和他就能够坦坦荡荡的在一起,而不会遭到当时人们的非议了。
“忘年恋”不仅仅只是在现代社会会遭到人们的抵触和质疑,即使是在古代也会如此。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年轻女子恋上了一个岁数比她大很多的男人,轻则被父母反对,重则会被人们质疑是不是看上了男方的财产。而在古代,虽然女子的地位要比男子低很多,老男人娶娇妻的事情在古代似乎比比皆是。然而古人对于老男人娶年轻女子的态度其实并不友好,以大家都认识的著名诗人苏轼嘲笑好友老牛吃嫩草这件事为例:苏轼的好友张先80岁了,然而张先却在80岁那年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于是苏轼就写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诗里的“梨花”比喻苏轼白发苍苍的好友张先,“海棠”则比喻嫁给张先的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妇,“一树梨花压海棠”一句则颇具嘲讽意味。
苏轼是这么的看不惯好友老牛吃嫩草的行为,然而到了苏轼年老之时却也经历了那么一回忘年恋:那是苏东坡被贬到惠州的时候,惠州督监温氏有女名温超超,年方二八,自小才貌惊人,引惠州无数世族子弟思慕。然而,温超超却只对苏轼恋慕有加,扬言非苏轼不嫁。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花季少女恋上一个白发苍颜的男子呢?原来温超超从小就熟读苏轼所作诗句,极其欣赏苏轼才华,从那时起,温超超便对苏轼情根深种。如今苏轼来到惠州,温超超能够有幸目睹苏轼真颜,更是欣喜难耐。于是每当夜晚苏轼在家中吟诵自己新作的诗词之时,温超超就会翻过苏轼家中的院墙,只为跑到苏轼的窗下听他吟诵这些绝美的诗词。偷窥的次数多了,苏轼也就知道了温超超的存在。然而那时的苏轼已经年岁太大,虽然心中对温超超有所喜爱,但他自知自己与温超超并不相配,并不想耽误温超超。于是决定给温小姐觅一良缘,然而温超超却表示非苏轼不嫁。后来,苏轼一贬再贬,贬到了更加偏远的地区。许多年后,当苏轼又重回惠州故地之时,温超超早已不在人世。温超超临死时让父亲在自己死后将自己葬在苏轼离开惠州时的沙洲上,这样等苏轼重回惠州之时自己又可以与苏轼重逢了。知道温超超死讯的苏轼,泫然泪下,回想往事,历历在目。于是便写下了一首
《卜算子》来悼念温超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表达了温超超对苏轼深深的爱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温超超不愿嫁与他人,只愿栖息在苏轼这根年迈陈旧的老枝上面,最后却落得个“寂寞沙洲冷”的下场。
总之,纵使千般爱恋,万般爱恋,到最后居然也敌不过“不合时宜”这四个字。